纪念性石牌坊、牌楼

发布日期:2019-08-10 | 点击:


纪念型
  在以礼治国的封建社会里,封建帝王为巩固统治除了用武力之外,也十分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,通过文字、戏曲、绘画雕塑等各种方式向百姓宣扬、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思想。当牌楼还是城市中里坊之门时就有了表彰的功能,当它们独立成为一类建筑时,这种表彰功能更加显著从而发展成为一类纪念型的牌楼了。在各地大量这种牌楼中,见到最多的是纪念、表彰对上尽忠报国的、在家节孝震裂的、对社会乐善好施的各类牌楼。
  安徽歙县城内十字路口立有一座名为“许国石坊”的石牌楼。许国为歙县本地人,明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,先后在嘉靖、隆庆、万历三朝做官二十余年,因在云南打仗有功,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,朝廷在其家乡特立石牌楼予以表扬。牌楼上方刻有“恩荣”“先学后臣”“上合元老”等字,还有“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”等一长串官名。这样做自然宣扬了许国的忠君和报效皇室的思想。
石牌坊
  歙县棠樾村是一座鲍姓家族的血缘村落,在该村入口的大道上,一连排列着七座石牌楼,其中表彰做官为朝廷立功的一座,说的是族人鲍象贤,他是明嘉靖时期的进士任兵部右侍郎,在远赴云南任边防巡抚期间累立功劳,当地还为其建生祠纪念。象贤性直,遭奸臣中伤亦不计较,廉洁自持效忠朝廷,死后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,特立牌楼名“鲍象贤尚书坊”。棠樾七座 石牌楼中,表彰孝道的有三座,如“鲍逢昌孝子坊”说的是族人鲍逢昌父亲双亲的事迹。逢昌之父在明末战乱时离家出走,多年杳无音讯。逢昌14岁时离家寻父,沿路乞讨,直至千里之外的甘肃雁门关古寺中才见到病父,逢昌为父吸浓治疮,扶回家中,特去浙江富春山采集仙药医治。
牌楼中表彰妇女贞节的有两座,“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”表彰的是棠樾人江氏,她26岁守寡,立志守节,将其子培养成人,成为县里名医,江氏活到80岁。牌楼中还有一座表彰义行的“乐善好施”坊,说的是清代鲍淑坊芳,官至两淮盐运使司,为地方及朝廷捐粮十万担,白银三万两,修筑河堤八百里,发放三省军饷,从而获得朝廷恩淮建此牌楼。七座牌楼都表彰了本村本姓族人的事迹,表彰内容包含忠、孝、节、义四个方面,可以说充分显示了牌楼在表彰、纪念方面的功能。
石牌坊
值得注意的是,在安徽、浙江等江南地区,表彰妇女的贞节牌楼特别多。浙江武义郭洞村,并不很多的一座村落,原来有六座石牌楼。其中,有三座为贞节牌楼,如今只剩下一座,是表彰族人何绪启之妻金氏而建的。金氏生于乾隆五年(1740年),十九岁出嫁,二十二岁生子,幼子方十个月时,丈夫亡故,金氏从此守寡,上奉老姑,下扶幼子,恪尽孝道,备尝艰辛。朝廷为了嘉奖她,在村中建牌坊,顶上立有刻着“圣旨”的石板。安徽古徽州为古代徽商集中地区,徽人年轻时离家出外经商,不带家眷,逢年过节方才回家探亲,团聚家中时每遇外人来访,女眷要逼人卧房不得见人。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可想而知,特别是遭遇丈夫早亡,则必须恪守贞节,终身不能改嫁。一座座石牌楼大肆表彰,宣扬着这种封建道德,却掩盖了广大妇女在生活中的悲愁与痛苦。


上一篇:牌楼/牌坊的名称从何而来?

下一篇:牌楼形式